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普及,手机已经成为工作沟通的重要工具。然而,各种手机通讯和办公软件可以让机密信息进入数字通讯网络,从而存在泄露的风险。国家安全部发布了几起案例,以引起人们对这些危险的关注。例如,市政府机关新任干部江某在参加市委会议后,为了暴露身份,将会议收到的涉密级文件首页拍照并即时上传。尽管他在10分钟后删除了照片,但他的朋友保存并转发的截图形成了传播链,导致泄密。此后,对江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。另一起案件中,某机要单位办公室主任孙某非法拍摄机要文件,并将使用小程序和文本识别将它们转换为电子文档。 Sun认为删除本地文件是安全的,但小程序自动将机密内容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。最终,小程序开发公司的员工将这些文件打包出售。事件发生后,该员工被追究刑事责任,孙某因严重违反保密规定受到严厉处罚。还有一个涉及即时通讯工具潜在泄密的案例。县局、体育局收到省委的保密文件后,局长的指示下发到各学校执行。为了保证快速沟通,胡二号将文件全文拍下来直接发给校长工作组。某学校张校长在未仔细核对内容的情况下,将文件转发给教师工作组导致文件迅速传播、信息泄露。胡、张均受到纪律处分和政府处分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,更是国家安全的风向标。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》明确规定,未按照国家规定、标准采取有效保密措施的,禁止在互联网等公共信息或者有线、无线通信中传输国家秘密。公众如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及相关可疑情况,可通过12339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热线、网络举报平台(www.12339.gov.cn)、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举报,也可直接向当地国家安全机关举报。安全机构。